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王玉(完达山人)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苍天的宽容】腊八

2012-02-09 11:34:10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王玉
A-A+

  小孩,小孩你别哭,过了腊八就杀猪;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。故乡的腊月,大人们总是用这两句顺口溜哄孩子。孩子们特别愿意过腊八,过了腊八就有猪肉吃,就能有新衣服穿,每年都是早早地想着腊八,盼着腊八。

  我的故乡是在黑龙江省林口县古城镇新立村,那是祖国的边陲,在白山黑水之间,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,是一个山川秀丽资源丰富,交通便利,人民勤劳勇敢,美丽富饶的地方。

  故乡情结是人类传承文明中最为可贵的情感,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天涯海角,一句乡音,一缕乡情,亲切之感油然而生。故乡的情结始终牵动着我的心,虽然我在北京已经居住了三十五个春秋了,已进入了花甲之年了,但是有一种难以割舍的黑土地的情结永远存于心。不管走到哪里,身居他乡,都会魂牵梦绕着故乡的家园,忆往昔,童梦千千,怀故乡,童心不在。

  童年时代并没感觉到故乡有多美,只是她那坦荡,博大的胸怀给了我无穷无尽的乐趣。人对故乡的情感是难以割舍的,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。

  有人说:故乡像相思鸟笼,小的时候,总想往外飞,老了却总想往里飞。

  也有人说:记远不记近,儿时的事都记得,昨天的事全忘了。说那是老了的象征。

  今天是我六十岁的腊八。离家几十年,距家几千里,转眼已入花甲,半个多世纪居然在北京生活了整整三十五年了,这对于人的一生来讲,三十五年的时间不能算是短了吧,但我总觉得北京不是我的,我只是一个过客而已。

  故乡的腊八那正是冰天雪地的时节,气温要在零下三十几度以下,腊七、腊八冻掉下巴,那可能就是指我的故乡吧!

  我的家乡有个习俗叫“送鬼火轱辘冰”就是在腊月初七初八这两天最寒冷的晚上,听老人们说“腊七能把鬼冻吃牙,腊八能把人冻掉下巴”人们都会在这两天给死去的亲人到坟上送去一盏油灯,送完鬼灯以后便成群结队的到旁边的乌斯浑河上轱辘冰。男男女女老老少少,甚至连那些比较轻的病人也被抬着、掺着一块来到大河套的冰面上,大人们说说笑笑,孩子们打打闹闹,轱辘一会,打闹一会。有的打着手电,有的挑着灯笼,整个河面上热闹非凡,大家都图个吉利,每个人嘴里都是念叨着,“轱辘轱辘冰,来年不得病,轱辘轱辘冰,来年不得病。”河面又宽又长,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地躺下就轱辘,也不讲究什么姿势,只要身子在冰面上滚来滚去,用不了一刻钟保你出一身汗。实际上,轱辘冰就是为了锻炼身体,因为人们冬天户外的活动比较少,用这种办法来增加一些户外的体育锻炼。那些比较轻的病人通过这么一轱辘,病就好了些。所以人们更相信轱辘冰确实能治百病。参加的人一年比一年多,一年比一年热闹。腊七的傍晚,雪地的夜色迟迟不肯早来,加上弯弯的残月整个大地还是一时半时黑不下来,人们已经着急了,大大小小的坟头前都亮起了鬼火。那时好在贫富都差不了太多,基本都是青一色的小油灯,就是有几户大户人家他们也不敢太露富,他们的油灯几乎跟穷人家的一样。

  坟圈子的远处有一大片的白桦林,白桦林的尽头还有几棵歪着脖的松树,枝头上落着几只寒鸦朝着坟地凄惨地叫着,它们可能饿了很多天了吧!整个大地被积雪盖得严严实实,它们找不到任何可吃的东西。它们注视着人们给送来的鬼火,祈盼着能有什么收获。

  暗淡的油灯在雪地里被风吹得一闪一闪的,一对对鬼火好像是已故去的亲人的眼睛。在夜幕低垂的时候,人们便逐渐离开了坟地,一群一群地奔向那河套上的冰场,此河为乌斯浑河,是牡丹江的支流,常年水量充足,河湾子处水深达三四米深,河的最窄处也就是河水最急的地方也足有二十米宽,河里有鱼有虾,特别是狗鱼和鲶鱼最多,一年四季乌斯浑河里都能打着鱼,砸冰窟窿弄出来的鱼更为鲜美。

  轱辘冰的习俗确是一个很有趣的活动,它既能除病又能健身,既能凝聚民心又能烘托节日气氛。故乡的轱辘冰活动每年腊月都要搞两天,这时候人们手中的活再忙也会放下,家中的事再多也不会耽误送灯和轱辘冰。

  这种民俗活动实际上是象征着国泰民安,只有人民安居乐业才会有这种景象。吃得饱,穿得暖,才会有这种闲情逸致。

  喝腊八粥也是一样,那是象征着五谷丰登,国富民强,只有人民富裕了才能有吞吐八荒的欲望,颗粒不收怎么还能喝八种粮食的粥呢?

  小的时候,过了腊八好像整个腊月便染上了过年的色彩,家家都在淘米(淘黄米)磨面,蒸大馒头蒸豆包,这家杀年猪,那家宰肥羊。

  那时候的猪肉不知道为什么那么香,一家杀猪煮肉半个屯子几乎都能闻到香味,不像现在的猪肉怎么弄都不香,邻居煮肉你一点香味也闻不到。有人说现在喂猪的饲料不好,那时候的猪尽喂粮食。一口猪要喂一年才杀,现在可倒好,二三个月就能把猪喂肥,跟气吹得一样,你说能好吃吗?眼下不光猪肉不香,就是鸡肉鸭肉鱼肉也是一样嚼着不香,品着无味。

  那时我们的家境一年比一年好,父亲由代课教员转为正式老师并且当上了乌斯浑小学校的校长,我正在古城镇一小上小学五年级,弟弟上三年级。妈妈在家里操持家务,有时年景好了,妈妈还能喂上一两头肥猪,即使年景不佳,妈妈至少喂上一头大肥猪,保证过年有肉吃。

  妈妈是一个很刚强很能干的女人,爸爸除了教书家里的事一概不管,连秋天上山割柴火的重活都是妈妈一个人干。

  妈妈喂猪喂得相当细心,相当有水平,每到春夏季她都下地去割猪菜,有灰菜,刺菜,还有车轱辘菜(车前草)等等,凡是猪爱吃的菜都往家里采,回来后再把各种菜剁得碎碎的再掺上粮食和米糠麸子什么的,有时还撒上一把盐。一年四季猪食都是温热的,猪特别爱吃。小的时候,我特别爱听妈妈叫猪的声音,嘎喽喽喽,嗄喽喽喽,远处的猪一听到这叫声立刻都跑到猪槽子旁边。只要妈妈把猪食往槽子里一倒,你就看吧,那猪抢得那个欢,转眼功夫,个个吃得沟满肚圆。

  每次妈妈喂完猪,立刻就把猪圈起来,让它睡觉,妈妈有一整套的道理,妈妈说这是让它长膘,不能让它吃饱了再跑瘦了,养猪必须让它饿了跑,饱了睡。妈妈真了不起,妈妈要是有文化肯定是个大哲学家及养殖专家。妈妈常说,吃不穷,喝不穷,算计不到才受穷。妈妈每年开春都要多买几个小猪崽来喂,一头略大的,其余都是小的,喂上一个多月后那头略大一点的要到八月节来杀,那几头小的挑出两头爱抢食,长得胖的,自己留下,剩下的全部卖掉,这样一来就能把那原来买小猪崽的本钱全部收回来了。自己八月节及过年还都有猪杀。八月节那头肥猪也能喂到一百七八十斤,过年这头每年都超过二百五十斤以上。

  我们家每年几乎都是在腊八这天杀年猪,妈妈总是嫌腊八这天不够热闹,除了喝腊八粥再没什么吃的了。杀了年猪可就不一样了,亲朋好友,特别是几门近亲,肯定过来吃杀猪菜,喝杀猪酒。每次杀猪都是让我大舅来主刀,其余的人给打下手。每到这时妈妈总是把脸朝着灶王爷小声地念叨着,“猪羊,猪羊别见怪,猪羊本是一道菜。”

  是啊,一年四季,风里雨里,冰里雪里,泥一把水一把的,一瓢食一瓢食地来喂它,看着它一天一天长大,一天一天长肥,今天一刀把它杀死,妈妈确实有些心疼,确实有点舍不得,眼泪一直在眼圈里转着。

  杀猪事先得烧满满一大锅开水,用来给猪褪毛和洗大肠,每年杀猪烧开水的事都由我来干,这活我特别愿意干,看着大人们忙碌着就要有肉吃了,心里美滋滋的,好像猪肉已经进肚了。

  杀猪灌血肠是妈妈的拿手好戏,灌血肠必须用全套肠子的中间那些,太细太粗都不好用。肠子先要用清水洗净,再用碱水洗两遍,最后要用半开的水洗一遍,这时便可以往里灌猪血了。猪血必须用人一直搅拌着,有时要加温水,有时要加盐,这主要是怕血凝固了,不好往肠子里灌。

  血肠灌好以后必须加点花椒粉,再等三至五分钟,待血肠略有凝固时,还得用大粗针给肠子扎上一些小眼,每隔二三寸就得扎几个眼,这主要是为了排气用的,否则血肠在锅里煮的时候很容易破裂。

  妈妈煮出来的血肠又香又嫩,又美观又可口,自从离开故乡以后至今再也没有尝到那种美味了。

  妈妈储存猪肉的方法也很特别,那年月没有冰箱,每到杀猪前妈妈让我跟她一块钉个大木板的箱子。这箱子有两层,底下一层体积比较大,上面一层略小一点。妈妈提前就把大木板箱埋在窗下的雪堆里。

  每次杀完猪待亲戚朋友们都走了以后,把院门闩上,我们全家便开始忙活开了,先把大板箱全打开,直接往里铲雪铺底,然后连雪带肉一块往里装,把前后臀尖、硬肋、排骨、肘子等好肉都放在木箱子的最下层,肉上再把上面那层的底板放上。冷眼一看这层底板就好像是整个箱子的底板。上面一层尽放一些猪头、猪尾、猪蹄子及大肠头什么的。这主要是为了对付小偷的。村子里总有那么一些人,自己不喂猪到年根底专门偷养猪家的肉。不过我们家丢的时候很少,因为肉箱子就在窗下,即使来了小偷,他也只能偷走一些头蹄下水。

  故乡在腊八前后,那些会打鱼的也在忙着做冰穿子、磨冰锥子,准备在过年前打一些鱼回来。爸爸只会教书,从不打鱼摸虾。我那时特别羡慕那些会打鱼的家庭,无奈我只好跟着别人去河套上看热闹,看看人家是怎么把鱼从冰窟窿里弄上来的。

  冬天砸冰窟窿打鱼可是件不简单的事,那里的学问可不少呢。他们是先选地方,一般情况下都是选在大河拐弯的河湾子处,那里水深,鱼很容易在那里停留。有时隔着一米多厚的冰层还能看见大鱼在水里动。因为河水清,结的冰也特别透明。

  冬日的乌斯浑河银装素裹,两岸垂柳长长的枝条和那大片大片芦苇都被那冰挂压弯了腰,梢尖与冰面若即若离的亲吻着,微风轻轻吹过,便又是另一种姿态,让人看后有置身于水晶宫之感。

  打鱼人很快选好了位置,便先用尖镐来刨冰,面积约在1.5平方米左右,直上直下刨到离水面只有二三公分左右的时候,他们就不刨了,先上来抽袋烟歇一会。休息过后,他们从河边找来一块大石头,约有百八十斤重,只见他们几个人抬起石头,把石头举得高高的,一下子猛砸下去,冰层只有二三公分厚,经他们这么一砸,只听咕咚一声巨响,大石头落入河底,冰洞里立刻喷出足有一丈多高的巨大水柱,连水带鱼,连鱼带水一下子全落到了冰面上。大鱼上来还能蹦几下,半斤以下的小鱼只蹦一两下就冻僵了。那场面特壮观,特激动人心。半斤以下的鱼,人家大人们根本不要,我们这些小孩子们都抢着要。有一次我为了抢一条鱼竟被别人给挤得掉进冰窟窿里,多亏两个冰窟窿之间还有一溜冰,我的两条小腿骑在这一小溜冰上,才没掉进这冰窟窿里,否则后果不堪设想。

  河水为什么能自动喷出来呢?后来大人们跟我说,那是因为冰层太厚,对水面的压力太强,所以水才能往上喷,鱼也就跟着上来了。

  乌斯浑河呀乌斯浑河,一年当中你竟有七个多月的结冻时间,你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欢乐,带来了幸福,带来了丰富的水产资源,春天夏天你为流送木材而奔流着,你为两岸的稻田灌溉着。秋天冬天你为辛勤的人们提供了鲜美的鱼虾,你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最好的去处,最好的游泳场,最好的滑冰场。记得在林口读师范的时候,我的音乐教师王吉琴老师作曲,她的丈夫也是教我语文的,禹夏老师作词,那是一首歌颂牡丹江,乌斯浑河及辛勤的林口县人民的歌。距今已有四十多年了,但我还记起那首歌的大意。

  完达山上,牡丹江旁,乌斯浑河流过中央,这片平原美丽的地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乡,人民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地劳动着。美丽的林口,富绕的家乡,怎能不让我们放声歌唱,放声歌唱。

  完达山上,牡丹江旁,乌斯浑河流过中央……美丽的林口,富绕的家乡,满山遍野的大豆和高梁……

  2005年1月17日(腊月初八)

  于北京西郊听雨轩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王玉(完达山人)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